设为首页
理论研究

扎实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时间:2022/7/5 11:35:22  作者:王晶  来源:《安阳日报》  查看:78  评论:0

今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也是我市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年。要坚决守牢安全底线,加强改进社会治理。以提升市域社会治理能力为核心,以解决群众问题为出发点,创新社会治理理念,创新城乡社区日常事务有效治理,优化联防联控、群防群治的新机制和新途径,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

市域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层级,也是社会治理的基础维度。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涵盖“市域”“市域社会”“社会治理现代化”多个方面。“市域”主要指地级市的行政区域范围,包括市、县(区)、乡镇、村居在内的所有地域范围。依据“市域”的地域范围,市域社会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城区社会,另一部分是县域社会。“社会治理现代化”涉及治理主体多元化、治理目标民本化、治理方式科技化、治理过程法治化和治理机制规范化。因此,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是“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组成,是社会治理现代化在“市域”范围内的贯彻落实。

以城市为依托,覆盖城乡

市域社会治理以设区的市为社会治理的空间范围,既包括行政区域范围内的城市,又包括行政区域范围内的农村,是覆盖城市社会治理和农村社会治理的结合体。市域社会治理把市域作为完整的治理单元,城市和农村作为一个共同的功能性治理系统被建构起来,可以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推进城乡一体化,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城乡之间的公共服务差距,让治理成效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城乡居民。

多重嵌入,实现党建引领与新技术相融合

进入新时代,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口、资金、信息等各类要素越来越向市域聚集。围绕“五治”融合,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治理方式需要在党建引领下,通过融合传统手段和新技术,实现自治、德治、法治、政治和智治的协同推进,综合构建起解决基层各种问题的“工具箱”。自治是基层社会运行的重要方式和依托。广大人民群众通过居委会、村委会等基层自治组织,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行使自治权,实现基层社会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德治是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伦理根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通过道德教化作用,增强人民群众的道德意识,提升道德素质,实现良好社会风尚。法治是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基本准则和手段。有效的法治是社会治理的重要保障,提高市域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积极运用法治思维构建制度规则,用法治方式维护群众利益、化解社会矛盾纠纷。政治是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支撑。通过党建对社会治理有效引领,实现党组织处于市域社会治理体系的中心环节并在其中发挥领导者作用。加强基层党组织及人才队伍建设,强化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强化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加强党组织对各项工作的统一领导。推进构建基层社区“大党委”制度。实施区域化党建联盟机制,逐步构建起以社区“大党委”为代表的新型社区党网投十大信誉平台j0500作新格局。智治是通过把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到社会治理中,提高社会治理的精准度,促进社会治理更为科学和优化。

坚持民本理念,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价值目标是始终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国家、省域相比,市域与人民群众的接触更直接,对基层情况更了解,对群众需求的把握更灵敏、反应更迅速,对重大矛盾风险可以第一时间预警、第一时间研判、第一时间处置,从而防止风险外溢扩散。和县域相比,市域具有更强的物质基础和更丰富多样的资源手段,具有相对完备的立法和行政权限,同时覆盖城、乡两个社会系统,因此,市域更具资源力量和统筹协调能力,能及时有效地回应人民群众的期待。市域的这一特殊性决定了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核心是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树立服务导向,满足人民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创新组织群众、动员群众的机制。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群团组织为纽带、各类社会组织为依托,最大限度地把群众组织起来,增强群众的公共责任感。创新为民谋利、为民办事、为民解忧的机制。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始终抓住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保障社会良好秩序和健康运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确保人民幸福安康。提高群众参与的意识和能力。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培养人民群众的公共精神,提升人民群众参与的能力。

加强资源整合下沉,做实基层基础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只有基础坚固,国家大厦才能稳固。要把更多资源、服务、管理下沉到基层,提高基层社会治理能力。一方面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地位,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核心作用;另一方面,必须充分赋予基层自治组织自治的权利,最大限度地激活人民群众参与治理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主体多元,共建共治共享

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是在市域范围内党委、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公民等多元主体在合作性关系的基础上开展的社会行动。进入新时代,随着经济发展,在市域层面,人们的社会需求朝着多样化、多层次的方向发展,这就需要为人民群众提供多元化的服务。政府提供服务的优势是集中资源办大事,但是政府的服务也有局限性,不善于提供个性化的、差异化的、多样化的微观服务,这就需要其他社会主体的参与,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模式。共建是多个主体共同参与社会建设。共治是多个主体共同管理社会事务,共享是全体人民共享治理的成果。因此,共建、共治、共享更加注重合作性和公共性。

来源:2022611日《安阳日报》第三版理论版

作者:政法教研部 王晶

 

本类推荐
XML 地图